Search

在紐約,遇見鑽石富豪、跨國總裁體驗過豪奢 - 天下雜誌

台灣人對美國人的一般認識,是十八歲就要離家獨立自己生活,但我幾年觀察下來,其實不然。參訪了兩位富豪的經驗,更讓我領教了金字塔頂端 1% 的人與一般大眾迥然不同的生活。

我崇尚自然與自由的婆婆在紐約出生長大,因為不喜紐約的紛擾與繁華,成年後決定遠離物質主義充斥的大都會,選擇了在小鎮當特教老師的人生。儘管如此,紐約仍有她許多娘家親戚,因為價值觀跟生活方式不同,我們並不常來往。

終於在某次我展覽開幕時,見到了婆婆的表妹。當晚沒有與這位阿姨深聊,只對她的外表印象深刻:年近六十仍像模特兒般的身段,風姿綽約,衣著講究,笑容甜美。她短暫的停留以後在我的雙頰留下兩個吻,邀我們隔天晚上到她家吃個便飯,隨後像風一般的離去了。我則開始想像,一家人環繞著餐桌吃著家常菜的溫馨畫面。

隔日我和老公 Jon 依約到達她家樓下,開始覺得有什麼地方怪怪的。粗心的我們根本忘記了曼哈頓上西區是高級住宅區,而眼前這棟大樓有一整個街廓那麼大。從認識 Jon 開始,不曾聽他提過他媽媽有錢的家族,在全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到了阿姨家作客不免驚愕。原來姨丈的家業是承襲自幾世紀前從歐洲發跡的鑽石商,經過歷代的累積,財富驚人。我心裡偷偷地想著:「血鑽石!」

我們由穿著古典的門房一路護送到家門前,前來應門的阿姨獻上一個親熱的擁抱。拖鞋入內,我已完全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了:一望無際的空間、數不盡的房間,四面採光的河景,入眼盡是高雅古典的陳設裝潢。參觀過歐洲教堂古堡的我平心而論,他們家有過之而無不及。私人財力,將幾世紀留下來的古典繁華裝潢,保持得閃亮如新。從外表根本看不出這些豪宅的內部竟是別有洞天。

阿姨頂著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婚後就在這樣的家寫寫文章相夫教子,真是享受。當天在家的除了他們夫婦,還有小表妹跟她的男友。表妹很熱情地帶我到頂樓俯瞰曼哈頓,她告訴我,紐約舊建築的裝飾除了在路面層門面很華麗,頂層也充滿雕飾,我仔細一看,她所言不假,真是富豪才能有的觀察。

在寬闊到可以請一個芭蕾舞團來段天鵝湖的客廳聊了一會,晚餐設席在豪宅內「其中一間」可以俯瞰哈德遜河景的餐廳。這道『便飯』是由廚房裡御用主廚、甜點師傅、一位副手,三人現場完成,從一道門後依次上菜,讓我這個視煮飯為麻煩的人超級羨慕啊!餐畢喝點小酒之後告辭,我們走入地鐵站,過了許久才漸漸從皇宮回過神來。

領教全球 1% 的豪奢生活

我以為自己一介平民,遇到一位富豪已經很難得了,去年我們夫婦倆又到了另一種富豪家開了眼界。記得有陣子 Jon 下班會對我提起他班上有位特別的女學生,電腦隔幾天就非要重灌以防洩漏隱私,然後個性霸氣、說話直接,似乎凡事理所當然。去年這位女學生約我們到她家看國慶煙火,強調地點是全曼哈頓最好,得知我們國慶日隔天要去倫敦參加妹妹的畢業典禮,還大方地提供倫敦的房子借我們住。這一次我們預先知道她是超級富豪,所以好奇的成分居多。

這位富豪和鑽石阿姨不一樣,她是位事業心重,實事求是的成功女企業家,剪得一頭俐落短髮,身穿褲裝,笑聲爽朗,嫁作跨國銀行總裁夫人,富富得富。女強人的家果然和貴夫人完全不同,房子設備裝潢走的是高科技與極簡的現代風格。四面採光的房子俯瞰各方不同景色,帝國大廈與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的鐘近在眼前,面向東河的窗戶正對當晚煙火施放點。派對現場,數十位服務生隨時遞送水酒小點,還有鋼琴師現場彈奏座落窗邊的三腳鋼琴。原來電影演的都是真的啊!為了趕搭隔日一早的飛機到倫敦,我們待到九點多就匆匆告辭。

一腳踏出曼哈頓豪宅,一腳入住銀行總裁倫敦泰晤士河畔的樓中樓豪宅。高科技的配備,在無人的時候能從世界各地控制房子從門鎖到空調的一切,兩間客房每週有人固定打掃,基本上與住豪華旅館無異。她前一晚很神秘地說她有全倫敦最大的一張床,於是我們進去找到燈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去傳說中的大床,果然是合照以後覺得比例尺出錯的那種大小。

泰晤士河畔安靜的夏夜清風真是美好,露台可見對岸的大笨鐘,還有河面水波粼粼,環境好到幾乎不想出門。女強人的家除了每件高科技家電都要稍作研究才會使用外,最棒的發現是用磁鐵啟動的電磁爐,好安全乾淨,設計也簡單到不行!之前看一個美國喜劇演員說笑提到有錢人的毛巾不知道為什麼都是用捲的,這次旅行也印證他所言不假,毛巾們都好好地蜷曲在加溫的架子上,比流浪漢受的待遇還好。

在倫敦旅程接近尾聲時,出生自英國的女強人也出差回到倫敦了,她才剛看完網球公開賽,一臉神采奕奕。我們在她家短暫相遇,發現她和鑽石阿姨吃的也不一樣,沒有人服務,生活超級簡單,在餐桌用筆電辦公,吃得跟一般上班族一樣,喝的是膠囊咖啡。假如風華絕代的鑽石阿姨是從電影裡上個世紀的畫面走出來,俐落果決的女強人則從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樓裡遠眺世界。

羨慕嗎?其實不盡然

參訪這兩個迥異的富豪經驗,讓我領教了金字塔頂端 1% 的人與一般大眾迥然不同的生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拿來形容美國的貧富差距,真是再貼切不過了。當他們聽說我們夫妻倆住在布魯克林的布希維克(Bushwick),還是藝術家的時候,幾乎是帶點同情地紛紛表示:「從來沒有去過,也不知道那裡是什麼樣子的。」

我有時候想,不同經濟階級的人,就算都是心地善良的人,還是很難成為真的朋友,或一起活動。我無法想像從來不用搭地鐵的紐約富豪,和我需要貸款才能久久一次帶全家出遊的鄰居,能夠生活在同一個圈子。也許平時呼風喚雨的生活習慣使然,相較於一般人,我能很明顯觀察出他們並非刻意、但缺乏細膩體貼的心思。感覺他們的生活中似乎沒有經歷過任何不方便的時刻,也似乎很少被人拒絕。如果我也能來個說走就走的頭等艙旅行,恐怕也不會發現一般人生活中,凡事需要安排與規劃、並計算支出的這些「常態」。

紐約人很習慣的稱呼曼哈頓為"The City",好像紐約市的其他四個區域是化外之地一般。許多住在曼哈頓的老紐約客,也當真一輩子沒離開過曼哈頓。

屏除家財萬貫者,現在能住在曼哈頓或布魯克林區的高級地段的人,除了受惠於政府的租金控制,還能付幾十年前的租金活著的老紐約客之外,其他多是家裡有龐大經濟後盾。台灣人對美國人的一般認識,是十八歲就要離家獨立自己生活,但我幾年觀察下來,其實不然。大城市有很多二、三十歲靠爸靠媽族,他們也許不住家裡,但是房租還要父母資助。這些年輕人住在高租金的地段,賺比自己房租還少的薪水。表面上是離家了,其實經濟根本沒有獨立。更勝者,爸媽一擲千金用現金買下房子,完全不愁。

想當初我們剛搬來紐約,住的是房東疏於照顧的空屋,晚上就地睡在我的軟雕塑裡,半夜還可以聽到老鼠們在牆壁裡開趴的那段日子,再對比這些人的富裕,讓我感慨萬千。但我很慶幸自己能有這番拮据的生活經歷,讓我能清楚確認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方式,並腳踏實地地循序漸進,而不是一昧只有空泛的理想。

最新觀點,精選好文>>網摘精選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換日線 Crossing」)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110 個城市的200 名新世代作者,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Let's block ads! (Why?)



"鑽石" - Google 新聞
April 07, 2020 at 11:00PM
https://ift.tt/2JLokTt

在紐約,遇見鑽石富豪、跨國總裁體驗過豪奢 - 天下雜誌
"鑽石"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3cTLOTZ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在紐約,遇見鑽石富豪、跨國總裁體驗過豪奢 - 天下雜誌"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